返回栏目
首页申论 • 正文

概括归纳题之单一式概括

发布时间:  浏览: 次  作者:新中语教育

        随着近几年申论考试命题特点的不断变化,考试形式也越来越灵活多变。但根据申论考试大纲会发现,申论考试的测查能力,几乎是年年不变的,即考查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、综合分析能力、解决问题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。而对应着阅读理解能力所测查的概括归纳题亦是万变不离其宗,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分析一下,必考题型概括归纳题的常考形式——单一式概括。
        首先,从题型判断来说。单一式概括归纳题,之所以叫单一式概括归纳,是因为答题要点的对象,往往是表现、问题、原因、影响、意义、对策,即申论六要素中的某一个,或某几个,会直接从题干中体现出来。如:2017年国考副省级,阅读“给定资料 1”,概括 s 市为建设美丽水系,打造优美环境实施了哪些主要措施?即概括对策。2013年国考地市级,根据“给定资料4~6”,请你概括目前汉语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。即概括问题。2011年国考副省级,“给定材料5”介绍了汉代王景治理黄河的思路和做法。请概括王景治河后黄河安澜800年的主要原因。即概括原因。而根据近几年考试的提问方式,往往多使用“概括”“归纳”“指出”加六要素之一,或也出现过类似的动词,如“总结”“列出”等等。所以这就要求考生,根据相关特征词,灵活判断出单一式概括归纳题。
        其次,从答题条理来说。单一式概括归纳题,要素较为单一,条理性可直接通过总分结构体现即可。根据题干问法,写出总起句,如:2011年国考地市级,“给定资料1”和“给定资料2”集中反映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的诸多问题。请根据这两则资料,对这些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概括和归纳。总起句可根据题干写为: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问题的具体表现有”,也可适当缩减,然后分条作答要点即可。而分条部分,可使用序数词,如“一是”“二是”“第一”“第二”“一”“二”。值得注意的是,“一是”直接加要点,“第一”后面用“,”,“一”后面用“、”,注意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。
        再次,从归纳整理来说。单一式概括归纳题,既存在概括的要求,即不可以在答案中出现具体的数字或者例子,要用概括的语句将例子或数据,透过现象看本质,找出反映的问题,
        用概括的语句写出来,如原文较为精简概括,也可以适当摘抄原文。不仅仅是概括,归纳能力的体现也十分重要。当涉及材料中,出现要点过多时,一般超过5-6条,则需要运用归纳式思维加以整理。单一式概括归纳题常使用的归纳思维,即同主体法和同范围法。同主体法:根据要点主体的不同,加以合并,如政府、社会、企业、学校、个人等。同范围法:根据要点所属范围不同,加以合并,如制度、监管、人力、物力、思想等。要点不要简单摘抄,一定要加以整理,避免杂乱无章。
        最后,从作答要求来说。单一式概括归纳题,常规要求:“全面”即采分点找全,至少有3—6条,“准确”即尽可能使用原文概括性语句,保证语言准确,不要过度概括,偏离原意,不便阅卷人查找,“有条理”即总分结构,分条书写,显得条理清晰,条数过多,可使用归纳式思维进行加工,将要点进行归纳整合。“简洁”即语句可适当精简,根据要求的字数,一般为100—300字,将要点写全的基础上,适当删减,做到不写数据、不列例子,用陈述语句进行概括。
        概括归纳题,归根到底是对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测查手段,通过答案体现出考生对于材料阅读及概括的能力,希望广大考生多练习,加强阅读且条理清晰的陈述要点。作为最基础的能力,和所有题型的前提和基本,概括归纳题尽可能要做到不失分。

    相关文章Related

    返回栏目>>

    首页   |   关于我们

    Copyright © 新中语教育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号:渝ICP备18007254号 Power by DedeCms